【心下悸】
- 【癥狀名稱】心下悸
- 【癥狀別名】
心下悸
心下悸動
心下鼓
怔忡
悸
驚悸
- 【癥狀分科】
內科
- 【癥狀部位】胸腹
- 【癥狀概述】
心下悸是指心下(胃)惕惕然跳動而言。
考《內經》無心下悸之名,但《素問·痹論》有“心痹者,脈不通,煩則心下鼓”句。《黃帝素問直解》云:“鼓,猶動也。”可見“心下鼓”含有心下悸動之義。心下悸的記載,首見于《傷寒論》,并設有“驚悸”專篇。《諸病源候論》中則有“傷寒悸候”,著重論述了《傷寒論》中的“心下悸”癥。成無已在《傷寒明理論》中,將“悸”列為專條論述。《證治準繩》云:“悸即怔忡。”此后,歷代醫家把悸(包括心下悸)列于"驚悸”、“怔忡”病門中討論。但心下悸的闡述仍未超出《傷寒論》的范疇。
心下悸、心悸、臍下悸發作部位不同。本文所述心下悸,心下是指胃脘部。其它部位的悸動可參見有關各條論述。
- 【癥候】
水氣凌心心下悸:心下經常跳動,多飲則甚,頭眩,嘔吐,小便不利,脈弦滑,舌體胖大,苔滑白潤。
心陽不振心下悸:心下悸動不寧,按之稍安,兼有氣短,胸悶,畏寒,四肢不溫,舌質淡紅,脈小弱。
陰虛火旺心下悸:心下悸動,時發時止,伴有五心煩熱,兩顴緋紅,頭暈耳鳴,脈細數,舌質紅,苔少。
痰火相搏心下悸:心下悸動煩亂,易驚,口苦,失眠多夢,或嘔吐痰涎,脈滑數,舌質紅,苔黃膩。